友情链接 |
 |
陈式太极拳是祖国文化遗产,古老拳种之一,它是陈氏历代拳术家继承先辈武术成果,吸收各家精华,发展提炼而成的武术瑰宝。它一向以轻灵自然、松园雄浑、缜密缠绵、刚柔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而见称。
河南温县常阳村自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之始祖陈卜而后名为陈家沟。陈氏世传太极拳,至十四世长兴公以弟子扬露禅授拳北京王府而名扬国内。长兴公之曾孙发科公字福生,一九二八年被邀赴京授徒,震动京师武林。当时北京武术界有名气者如许禹生、李剑华、刘慕三等及著名京剧武生扬小楼皆从之学。前后弟子众多,被尊为“太极一人”,是陈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洪式太极拳创始人洪公均生,系河南禹县人,自
幼随父在京。
一九三〇年于京从发科公习拳,随师十五载不辍,身体强健,功底深厚。松圆缠绵、缜密雄浑颇具师风。虽离师索居,然谨记师训,研练不敢稍懈;默识揣摩,亦每有所得。
一九五六年春,自济再度赴京从师进一步深求陈式技法,蒙师一一试验指点,尽得要旨。此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是陈师晚年亲手传授。师生分别十余载,幸会之下,百感交集。于是每日研练,蒙师从头指点,将套路各式之动作详加讲解,并亲手教均生公试验。这对均生公于陈式拳真谛之领悟乃一次质的飞跃。 |
 |
陈发科先生 |
陈师曾言:“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确非虚语。此后,经与学生反复交手实验每一动作,进一步体会这套拳“理精法密”之真义。它既符合生理方面的经络学说,有保健医疗的良好效果,又符 合哲学和力学原理,处处体现出对立统一的法则。在武学方面,更是一门高深的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的奥妙技艺。均生公问能否按此法演练,答之曰“可”。是以他返济后即据师试验每一动作之多种技击用法,揣摩其奥妙,复与学生、拳友一一交手试验,深悟其理精法密。遂将师授之实用技法,融贯于套路之中,在济南传授,从学者日众。
|
均生公当时征得陈师允许,将他所讲解试验的着法,融贯于原来所学的套路中,企翼为学拳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陈式技术奥妙的捷径。因此,从1956年后,逐以此套路拳法传于济南学生。通过实践,效果焯然,是以逐渐扩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国、东南亚友人亦陆续来学。
拳法各式动作虽较原来略有改变,然而对陈鑫先生提出的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缠法则严格遵守,且更加缜密细致。均生公一向认为,陈式太极拳乃中华武林之瑰宝,是陈氏祖代从生活、生产、战斗实践中吸收各家之精华提炼发展而成的。它应属于祖国人民,逐以三十年之心血写成此书。窃不敢自秘,愿公诸于世。若有裨益于中华武术事业之发展,则庶不负于师教矣。 |
洪均生练拳风采 |
均生公颖悟过人,博览强记,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善于思索。对陈式拳研究既细且深。教拳则循循善诱,能阐明哲学原理,讲求科学方法,结合生活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又现身说法,亲与学生试验,使学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之中,越学越深,越学越爱,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师。
陈式太极拳,学细学深十分不易。其原因之一是有关此拳的理法著述不多,学者无由寻出门径。陈氏十六世陈鑫先生毕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陈式拳理法经典性著作,然较深奥,非一般所能领悟。此后陈子明著有《陈氏太极拳》,陈绩甫(照丕)写有《陈氏太极拳汇宗》。60年代初,沈家桢、顾留馨二人合著《陈式太极拳》,近年陈小旺编著《世传陈式太极拳》,都有助于此拳的推广。陈鑫先生文武全才,在阐述陈式拳理法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指出:“太极拳,缠法也。”一语道破太极拳的螺旋运动形式,为后学指明了研练陈式拳的正确途径。但限于社会条件,还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释缠法的力学原理。至于缠法为何分顺逆,身、手、足应怎样配合旋转,以及旋转角度之大小都未具体说明,仍使学者茫然莫知要领。陈子明、陈绩甫的拳书对缠法虽有叙述,但语焉欠详。《陈式太极拳》主张重心前后左右移动,有悖于“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误解陈子明所说全套路中快慢相间为一式中“有快有慢”,破坏了动作的匀称;二路拳收式与起式不在原处。《世传陈式太极拳》式,名将襄身鞭误为“里变”,倒插花误为“捣岔”等等,均易使学者迷惑。
均生公秉承师训,为继承发扬陈式太极拳法,纠正流传中的讹误,故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现我们称之为 洪式太极拳 。均生公写书,确实不易。第一遍稿未半,正值一九六一年自然灾害,他患了偏瘫之疾,生活极苦,几乎难以支持。幸受著名学者刘子衡先生的鼓励,方决心写成,愿将师传实用拳法公诸世人,作为对祖国的贡献。后虽病愈,而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几平方米一间阴暗的棚屋里扒在床上写成的。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定稿。
|
 |